9月2日,A级车市场的强劲对手纳智捷 锐3 在成都车展正式上市并公布售价。其凭借打破主流规则的三大产品亮点:“越级大空间”、“越级智慧大屏”、“大师级赛道开发”,满足年轻喜好,迅速圈粉。日前,记者从厂家了解到:纳智捷 锐3新车均已到店,共7款车型,售5.98-9.68万元。对此款车有兴趣的消费者不妨致电或到店赏车详询。
纳智捷 锐3官方指导售价表 |
|||||||
车型 |
舒享型 1.6LMT |
智享型 1.6LMT |
尊享型 1.6LMT |
尊享型1.6L 天窗版MT |
智享型1.6L CVT |
尊享型1.6L 天窗版CVT |
旗舰型1.6L CVT |
建议零售价 |
59,800元 |
66,800元 |
74,800元 |
78,800元 |
79,800元 |
87,800元 |
96,800元 |
从外观看,纳智捷 锐3的外观辨识度极高,采用与众不同的前沿设计,侧身采用双腰线的设计,从车头一直延伸至车尾,以营造出俯冲的姿态,给人一种蓄势待发之感。风塑墨行的外观设计语言使得它在美观的同时将整车风阻系数也降低至0.29。另外,纳智捷 锐3配备了16寸涡旋铝合金轮毂。
和外观相称的,是极具年轻风格化的内饰设计。立领式的中控台、质感上乘的皮革及仿缝线设计。中控台的按键采用了铝制琴键设计、配合中控大面积的钢琴烤漆面板,门板以及挡把周围等地方都采用了仿碳纤维的设计,豪华精致的设计风格诠释的淋漓尽致。
中控内饰
越级“大”空间,客厅般舒适社交场所
除了外观,定位于入门级紧凑家轿的锐3“越级大空间”同样值得称道,4551/1783/1551mm,轴距达2620mm,为整车的空间提供了充足保障。加之合理的内部设计,使得后排乘客依旧享有100mm的膝部空间,即便是身高1.8m的成年人,都可以找到舒适的坐姿。这样的空间表现,在同级车中处于领先地位,一些数据甚至达到了SUV的级别。
纳智捷锐3不只注重乘坐空间,设计师还对车内空间进行了巧妙设计,使其拥有丰富的储物空间。除了车内手套箱可以放下一双44码大的鞋之外,锐3还拥有28个置物空间可以自由放置物品。
另外,纳智捷锐3后备箱空间非常大,甚至可以将儿童座椅直立的放入,解决了妈妈们往往因为车辆后备箱小,不得不拆卸儿童座椅的苦恼。
纳智捷 锐3还吸收了很多SUV的长处,1551mm的SUV级车身高度,非常有利于进出车辆,而且也能达到最好的驾驶视野。另外,底盘166mm的离地间距也使得纳智捷 锐3在面对坑洼道路时可以畅行无阻,完全不用担心底盘磕碰。
13.3吋手机互联智慧“大”屏,影院级视听享受
纳智捷锐3标配9寸高清触控大屏,这种配置在入门级车型中还尚属首例。其尺寸相当于iPadAir大小,高清的分辨率带来十分精细的显示效果。该系统非常智能的使用多点式触控,支持ios系统无线蓝牙、安卓系统无线及有线连接。让手机与车机自由互联。在蓝牙与系统连接后,只需手指滑动就可以进入主界面,非常智能的实现众多功能选择。
而为了迎合年轻群体的口味,纳智捷锐3还特别贴心的将13.3吋手机互联智慧大屏作为选装配备。如此大屏的配备,让入门级轿车大有天地。大屏除包含系统自带导航地图、双屏显示、竖屏视频播放功能外,还支持蓝牙通话,USB音乐播放,手机互联,空调调节,Carlife系统等人性化功能,让操作更得心应手。系统自带导航地图,全屏显示,导航指路提示更直观。同时,其双屏显示功能更可上下双屏显示,支持两种任务同步使用。行车导航时,无需退出界面,也可同时操作其他功能。而竖屏视频的超高清显示屏使视频播放效果更清晰。
13.3吋手机互联智慧大屏
GTR之父“大”师级赛道开发,带来精准驾控体验
动力方面,纳智捷锐3配备了直列四缸1.6升发动机,最大功率达91千瓦,最大扭矩为153牛ž米,然而其百公里油耗仅为6.2升。得益于“GTR之父”水野和敏率国际团队于日本Autopolis赛道的开发,纳智捷 锐3极具操控性,既有日系车的舒适度,又能达到德系车的稳定性,完全满足年轻人日常代步以及偶尔的激情驾控之欲。
此外,经过赛道高强度测试的锐3,全车44%采用590Mpa以上的高钢材,拥有高刚性车身安全结构,更有强度高达1470Mpa的三根防撞梁车门,确保车身最大程度不变形,保持车厢完整。领先同级车的B柱宽度,提供车侧坚不可破的安全防护。
结语:目前,纳智捷 锐3实车已到店,均可满足消费者的赏车需求,详情可至当地汽车生活馆咨询。相信这样一款拥有越级大空间、超大屏幕、大师级赛道开发的实力派轿车,加之5.98万起的售价,使其在整个A级车市场中极具竞争力。势必掀起抢购热潮,其市场表现,值得期待。
免责声明:本站登载此文仅出于信息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及其描述,不承担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联系QQ:26887486),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uangheauto.com/article/1/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