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王”“锂王”互掐,新能源汽车的钱被谁赚走了?

“宁王”“锂王”互掐,新能源汽车的钱被谁赚走了?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吕江涛|北京报道

  许多真心话往往都是以玩笑的口吻说出来的。

  近日,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笑称:“动力电池成本已经占到我们汽车的40%、50%、60%,并且在不断增加,那我现在不是给宁德时代打工吗?”

  虽是玩笑的口吻,但这绝不仅仅是笑话。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无论是“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还是北汽蓝谷、江淮汽车、小康股份等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都在亏损,即使是刚刚拿到上半年全球销冠的比亚迪也只是处于微利状态,利润率远不及特斯拉。

  对此,宁德时代方面也是“喊冤”,认为自己只是在稍有盈利的边缘挣扎,并将矛头指向了电池原材料涨价。同时,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的发言也再次把动力电池回收推至前台。

  “宁王”难逃为上游打工命运

  在动力电池供应链中,常常会有上中下游之分。以赣锋锂业、天齐锂业为代表的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以宁德时代、中创新航为代表的中游电池厂商,以及众多车企作为下游承接商。

  7月21日-23日举行的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曾庆洪的发言直指处于中游的动力电池价格太高,除特斯拉之外的新能源整车厂(基本)都是亏损的,车企在给宁德时代打工。

  除了曾庆洪外,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等车企大佬在发言时也纷纷表示:为了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要加强监管,改善供需失衡,让动力电池的价格回归至合理区间。

  不甘愿给“宁王”打工,车企自建动力电池生产线就逐渐成为趋势。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日前从广汽集团旗下新能源车企广汽埃安了解到,广汽埃安自研动力电池试制线目前已开建,未来广汽埃安30%的高端电池将自研自产,而70%的中低端电池将由外部电池企业代工。

  “为顾客买便宜一点的车,保证电池供应链安全稳定是各车企实现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曾庆洪表示,电池企业将成本压力传到主机厂,主机厂也必定造电池和买原材料。

  李书福在会上也表示,吉利控股集团通过入股合资、自研自产等方式,围绕电池技术创新、电池材料、充换电运营、光伏绿电、回收利用等领域,与电池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了生态化布局。

  对于下游车企的抱怨,宁德时代也颇感“委屈”。

  曾毓群表示:“上游原材料的资本炒作,给动力电池产业链带来了短期困扰,碳酸锂、六氟磷酸锂、石油焦等锂电池上游材料均出现价格暴涨。”

  此后,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也在发言中称,我们平常也会面对客户的抱怨,说整车厂不是很赚钱,你们电池厂是不是把利润都拿走了?我们公司今年虽然还没亏本,但是基本上在稍有盈利的边缘挣扎,非常痛苦。利润往哪儿走,大家也可以想象。

  上游原材料涨价、供需错配等因素吞噬了中游电池企业的利润,这点从宁德时代2022年一季报中可以看出。今年第一季度,宁德时代营业成本同比增长198.66%,超过营业收入44个百分点,毛利率只有14.48%,创下2年来新低,而毛利率有所下滑主要系原材料涨价压力所致。

  生意社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电池级锂盐产品价格处于历史高位,7月21日电池级碳酸锂华东地区均价达到了478600元/吨。

  在此背景下,锂盐厂商则普遍挣得盆满钵满。日前,赣锋锂业发布公告称,2022年上半年预计净利润72亿元至90亿元,同比增长408.24%至535.30%。而天齐锂业发布的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2022年上半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6亿元至116亿元,同比增长110倍至134倍。

  “锂王”不怕动力电池回收“抢饭碗”

  面对上游原材料的疯狂涨价,电池企业除了全球买矿来控制产业链上游外,加码动力电池回收也成为了可选项之一。

  对此,曾毓群表示,上游原材料涨价将对产业链造成短期扰动,但事实上,锂资源并不是产业发展的瓶颈。目前已探明的锂资源储量可以生产160TWh的锂电池,完全满足全球对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需求。电池的绝大部分材料可以重复利用,目前公司镍钴锰的回收率已达99.3%,锂的回收率达90%以上。到2035年后,循环利用退役电池中的材料就可以满足很大一部分市场需求。

  这番言论也再次把动力电池回收推至前台。

  GGII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锂电池理论退役量达51.2万吨,同年中国实际回收废旧锂电池共29.9万吨,其中用于再生利用的电池为25.8吨,用于梯次利用的电池量为4.1万吨,进一步降低了锂电池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

  广发证券研报显示,近年来伴随动力电池回收政策逐步进入稳定期,参与企业数量急速增长,亦有诸多上市公司扩产加速。动力电池市场空间迅速放量,2030年锂电池回收规模在中性预测下达1089亿元。

  东吴证券跟踪的数据则显示,随着近期镍、钴价格回落,锂价维持平稳,废电池采购系数显著上升,盈利维持稳定,高于2021年平均值。

  在此背景下,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华友钴业等上市公司都已开始紧锣密鼓的布局动力电池回收产业。

  其中,宁德时代在2015年就通过对邦普循环的收购,布局了电池回收业务。同时,其斥资320亿元投建的邦普一体化新能源产业项目已经在2021年12月初正式开工建设,主要目的是发力动力电池回收产业。

  在此“利好”的催化下,A股早已深度布局动力电池回收业务的上市公司股价纷纷上涨,而天齐锂业、赣锋锂业等锂矿巨头则纷纷下跌。

  面对咄咄逼人的“宁王”,“锂王”也坐不住了。

  7月22日,赣锋锂业在互动平台回复投资者时表示,公司目前是锂电池回收的行业头部企业之一,拥有3.4万吨综合废旧电池回收产能,锂镍钴等金属的回收率已达到行业一流水平。根据第三方数据估计,预测2022年回收锂产量仅占行业全年预测锂供给的4%至5%之间,因此公司认为单靠锂电池回收短期难以完全满足行业锂需求的快速发展。公司将继续以多元化锂资源布局并配合锂电池回收布局来作为发展战略,以满足下游快速增长的锂需求。

  天齐锂业更是直言,在锂电池中锂回收理论上可以,但在商业应用上还达不到大规模回收再利用。对于曾毓群锂的回收率达到了90%以上的说法,天齐锂业投资管理部门相关人士对媒体表示,“实验室应该能做到,但是商业上我个人还没见过。”

  对此,宁德时代又回怼,关于这件事,“请他们去我们邦普看看,自己做不到不代表别人做不到”。

  被宁德时代寄予厚望的动力电池回收是未来趋势,不过短期内还很难满足电池企业对锂的需求。因为动力电池的回收速度远赶不上制造新电池的速度,短期内市场依然以依靠新生产电池为主。

标签:新能源汽车

免责声明:本站登载此文仅出于信息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及其描述,不承担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联系QQ:26887486),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uangheauto.com/article/25/24856.html